当前位置: 主页 > 信息公开 > 新闻中心

【宗教知识】佛教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4-01-21 18:28:51 人气: 作者:小编

  乐竞体育官方网站近来,我们不断收到读者来信,反映对于宗教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,希望能够刊文介绍一些基础的宗教知识。为此,本公众号特开辟栏目,从权威媒体、刊物选取理论、知识,介绍五大宗教以及宗教学的基础知识,以期提高大家对宗教基本知识的了解。

  佛教是以“佛”为最高教主,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。佛教与教、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。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(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)王子悉达多·乔答摩(即释迦牟尼)创立。

  基本教义是:把现实人生断定为“无常”“无我”“不净”“苦”;“苦”由每人自身的“惑”“业”所致。“惑”指贪、瞋、痴等烦恼;“业”指身、口、意等活动。“惑”“业”为因,造成生死不息之果;根据善恶行为,轮回报应。故摆脱痛苦之路,唯有依经、律、论三藏,修持戒、定、慧三学,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和认识,超出生死轮回范围。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,叫做“涅槃”或“解脱”。这些说法,包括在“五蕴”“十二因缘”“八正道”“涅槃”“四谛”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,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。

  随着古印度社会的发展,佛教的演化大致分四个阶段: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,释迦牟尼创教及其传承其教说,为原始佛教;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起,由于内部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,为许多教团,后称18部或20部,为部派佛教;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大乘佛教,而把此前和坚持此前教义的佛教派别称为小乘。

  大乘佛教以大慈大悲、自利利人为号召,提倡主动入世,普度众生,参与社会生活,其教义亦由重点阐述人生观转向重点说明宇宙观,最终目标则由一般的解脱、涅槃,重点转向觉悟、成佛。行此大乘之道者,号为“菩萨”,称小乘行者为“声闻”“缘觉”,亦名“二乘”。此后,大乘中又发展出“中观学派”,倡“俗有真空,体虚如幻”;“瑜伽行派”主“外无内有,事皆唯识”,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两大理论体系。

  佛教的经典由口头传诵到书写成文,在长时间内不断地出现,大多成为各宗各派立说的依据,种类繁多,总称为经、律、论三藏;历史上有梵文、巴利文、汉文、藏文四种主要文本。

  从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开始,中经公元前2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,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,与东西方多种古代文化和宗教交流,终于发展为世界性宗教,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。一般说,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随后再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、日本、越南等地的,以大乘佛教为主,称为北传佛教,其经典属汉文系统的称为汉传佛教;传入中国的、内蒙古和蒙古、西伯利亚等地区的,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,其经典属藏文系统。传入今斯里兰卡、缅甸、泰国、柬埔寨、老挝以及中国云南等地区的,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,称为南传佛教,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。

 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(公元前2年)时,佛教传入中国内地,魏、晋、南北朝时(220-589)得到发展,至于隋、唐(581-907)达到鼎盛,形成天台宗、三论宗、律宗、净土宗、法相宗、华严宗、禅宗、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。佛教也在唐初传入地区,继承了公元7世纪以来印度的大乘显密教法,并与当地苯教相结合,开始形成别具特点的藏传佛教。两宋以后,内地佛教与儒、道合一的趋势增强,其自身势力逐渐衰微,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深刻影响,在辽、金、西夏等朝代,还相当兴盛。至于元代,藏传佛教大兴于全国,深入地强化了与内地佛教的交融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